王新国:当前酒业的三大变化和三大建议
王新国:当前酒业的三大变化和三大建议 2023-04-03 16:12 12,022 微信扫一扫复制链接分享白酒白酒4月3日,贵州白酒企业发展圆桌会在茅台大酒店召开。政府支持、行业携手,23家贵州知名酒企共聚赤水河畔,以“巩固提升原产地主产区优势 全力打造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为主题开启一场高质量、高规格的政企白酒论坛。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会长王新国在主题为《守正创新 酿造一瓶中国好酒》的圆桌论坛环节进行分享。他强调,必须高度重视以下3大行业变化:变化一:产区集中2022年,白酒规上企业实现总产量671.2万千升,同比下降5.6%。自2016年以来,白酒产量已连续六年下降,相比高峰的1358.4万千升,降幅几乎达到一半。但同时,核心产区产量却大幅增长。分区域来看,四川宜宾,从2016年49.1万千升增至2021年70.3万千升,增幅为43.18%;四川泸州,从2016年148.8万千升增至2021年204.9万千升,增幅为37.70%。尤其是贵州,仁怀产区酒企总产能从疫情前的23.6万千升增至2022年的32.8万吨,增幅近40%。产区的打造与推广,已成为地方政府普遍高度重视的工作。贵州省委省政府持续贯彻“国发二号文(2022)”,抢抓机遇打造“酱酒原产地主产区”,完善产业蓝图设计,成立“贵州省白酒产业发展促进会”、制定施行《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有力引导和促进。从过去的产业聚集型地区,到真正的产区化发展,这是白酒产业的历史性飞跃。变化二:产能洗牌王新国认为,在白酒行业总产量下降的情况下,除了核心产区产量增加,头部酒企、名优酒企还出现增产扩能。在全国龙头酒企层面,茅台、五粮液、洋河、汾酒、泸州老窖、古井贡六家头部名酒,在建项目完成后产能总和将超过110万吨,如果按照白酒行业产量缩减趋势推算,这一数据的行业占比将高达17%-20%。从本质上看,白酒的产能趋势向高效率、高质量、高标准产能发展,逐渐淘汰低效率、低质量、低水平产能,从而完成产业结构升级,白酒生产水平和质量水平将跃升到空前的高度。变化三:名酒引领近十年来,白酒发展持续向名酒与头部企业集中,行业增量基本由名酒完成。十年前,茅五洋泸汾古,六家名酒营收总额931.53亿元,占到白酒总营收的20.86%;十年后,这六家企业营收合计2549.01亿元,在白酒总营收中占比42.25%,增加了一倍多,几近占据白酒营收总额的半壁江山。另一数字也值得关注。十年间,上述六家名酒企业营收合计增长了1616.98亿元,而同期白酒行业总营收从4466.26亿元增加至6033.48亿元,总增长为1567.22亿元。这也意味着,这六家名酒企业营收增量,便覆盖了行业总营收的增加值。再考虑到其他一些优秀酒企十年来的显著增长,中小企业的经营缩减幅度可见之大,产业集中形势可见之强。基于行业的上述变化,针对贵州白酒企业发展,王新国提出了以下3个建议:正确认识行业规律,保持发展信心。酱酒市场在2022年出现了一定的降温、褪热现象,这种调整符合行业发展规律,任何一个香型、品类都不可能长期发热,必然要回归理性、健康的常态化发展。对于酱酒的发展,要报以积极预期。经过近五年来的引导培育,酱酒消费认知越来越强,酱酒发展仍是积极态势。市场实际表现中,今年2、3月份,酱酒消费率先复苏,除了宴席、自饮等场景,具有重要标志性的商务饮用进一步恢复,对酱酒动销形成很大带动,整体库存水平已显著低于去年同期。正视、重视眼下的问题,对酱酒发展报以谨慎态度。白酒行业的整体性变化——产区集中、产能洗牌和名酒集中,都会对贵州酱酒未来发展形成挤压、加剧竞争。从短期看,2023年酱酒市场主题可能仍然是“修复”,由于早前渠道过热,导致库存过高和价格倒挂现象,仍是悬在市场上的利剑,需要厂商双方用1-2年的时间来充分解决。今年春节过后,酱酒企业动作频繁,激发消费,同时一些知名酱酒品牌,也在实施停货或提价策略。前有拉动、后有管控,这可能是酱酒市场接下来的一种常态,以加快渠道健康调整。塑造贵州白酒特色,提升贵州产区价值。如本届大会主题“讲好贵州白酒故事”,有特色才是好故事,才能更充分地赋能产区长期发展。要讲好贵州白酒发展的特色故事、讲好贵州白酒文明的特色故事、讲好贵州白酒方式的特色故事。总而言之,拐点到来,亦是新机遇;拐点之后,更见新格局。只有那些战略清晰、内功扎实的产区酒企,才能克服挑战,引领未来。王新国最后表示,“期待看到一个健康度更高,发展质量更高,企业发展动力更强的贵州产区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