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陈兴希:从茅台来,到茅台镇去丨酒业家酱酒中国行第60期
“老师”陈兴希:从茅台来,到茅台镇去丨酒业家酱酒中国行第60期 2022-08-22 18:34 16,963 微信扫一扫复制链接分享酱酒中国行酱酒一道余晖打在陈兴希的背上,在茅台镇的街道上拉出长长的身影……又结束了一天的传道授业,陈兴希离开了她的酱酒工作中心。“我的一切都是茅台给我的,是茅台成就了我。”在与酒业家的交流中,陈兴希反复强调这句话。“原茅台股份科研所所长、副总工程师”“白酒国家评委”“高级品评师”“贵州酱香大师酒工作中心创始人”……陈兴希身上这一连串的耀眼标签,是她在贵州茅台数十年耕耘,所获得的高度和光环。而现在,让陈兴希感觉最贴切的标签则是“老师”。“很多人来拜师,自己也收了不少徒弟,但是缺乏一个平台”陈兴希对酒业家说。从企业到行业,从茅台到茅台镇,已过花甲之年的陈兴希正在用茅台给予她的一切,回馈给整个茅台镇的酱酒企业。“茅台培养了我”从贵州师范大学毕业后,1980年还在学校做老师的陈兴希,来到贵州茅台酒厂。“你学了什么专业?学了哪些专业课程?”时任茅台酒厂厂长的季克良抓住了这个当时在贵州地区少有的大学生:“愿不愿意去无锡学发酵酿造专业?”两个简单的问题,将陈兴希的命运与茅台酒厂的发展深度绑定在一起。1985年,从无锡学成归来之后,陈兴希担任茅台酒厂科研所所长,主持了科研所实验车间的生产工艺实验,为茅台酒的生产提供大量工艺参数。结合深入生产一线、检查生产、收集信息这样走动式的管理,生产工艺实验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当年,我们在走动式的管理中,对做得好得班组,及时召开生产现场会,通过分析、总结、推广经验;对做得不好的班组,也及时进行生产现场诊断,总结经验教训。”陈兴希回忆说。从约一半时间完不成生产任务,到年年超额完成任务,陈兴希是茅台“蝶变”的深度参与者和见证者。在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中,陈兴希修订了53度贵州茅台酒产品标准,起草了陈年茅台酒产品标准、43度茅台酒产品标准和操作作业书;贵州茅台酒标准整合上升为国家标准时等同采用陈兴希起草和修订的标准;解决了43度茅台酒生产中出现的大量技术和工艺问题,写有论文《低度茅台酒产生沉淀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获得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张弓杯“中国低度酒优秀论文一等奖;组织主持了43度茅台酒、茅台王子酒、茅台迎宾酒新产品开发,起草了43度茅台酒、茅台王子酒、茅台迎宾酒产品标准,起草了茅台迎宾酒生产工艺操作作业书;长期以来在酱香型白酒文化宣传和知识培训上作出了特殊贡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陈兴希还参与了卡慕集团为免税店打造小批量勾调的项目,算得上是白酒行业最早提出小批量特别勾调的概念。此外,陈兴希在副总工程师岗位上时,对公司内部员工进行了品评、工艺的大型培训,参与到茅台销售公司的培训中,对茅台的全国经销商进行长达两年的茅台文化及工艺宣讲培训,此类培训,也是茅台酒厂有史以来的首次大型培训活动。“反复几十年的打磨,让我对(酱酒)工艺有很深的认知。”陈兴希坦言:“是茅台培养了我,成就了我。”酱酒技艺的传统坚守与未来革新见证了茅台酒生产工艺的“进化”,陈兴希不仅对酱酒的传统生产技艺充满敬畏,同时也对行业未来的技术变革充满期待。在陈兴希的眼中,酱酒行业就是一个很传统的行业,也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陈兴希认为:“酱香的传统工艺,坚守下来是有道理的。”比如制曲,需要踩出中间隆起的“龟背”曲,“中间高、疏松,周围紧实的形状,这样可以为微生物的定向增长提供环境,微生物在有氧的环境中‘生儿育女’,在氧气较低的环境中发酵,同时人也来带来微生物,都参与发酵。”仅仅踩曲这一项,现代的机械就无法完全替代人工。但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很多企业都在尝试用机械化提升生产效率,以降低企业的成本。陈兴希对酒业家说“以前酱酒生产就是纯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但现代的技术和酱酒的传统工艺是不矛盾不冲突的。”例如生物技术的发展,让行业对酱酒的微生物群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认知,“这么多香型成分,到底哪些是对人体有益的,通过现代技术可以理清楚。对酱酒工艺、酱酒品质的认知也在技术的进步中变得更科学、更深入。”陈兴希期望,“未来更多的酱酒企业能够在技术的积累和迭代中获得长足的发展,实现从生产实践上升到理论,从理论指导生产的不断循环往复的升华。”从茅台来,到茅台镇去在任何时代,行业和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大量优质人才的支持。“在茅台集团里,每一个环节都配备了一个专业技术团队,而其他的企业能有一两个核心技术人才就不错了。”陈兴希对茅台镇的大量酱酒企业的技术团队力量不足感到担心。“大企业的内部培训做得很好,还会通过协会、学院等平台为行业做出贡献,但是在中、小企业里,培训体系就不那么完备了。”在行业人才需求的推动下,陈兴希在贵州成立了酱香大师酒工作中心,为行业输送专业的技术培训。人才培育和技术传播成为陈兴希从茅台退休后的新起点。在重拾“老师”这个职业后,陈兴希达到了新的高度——培养出5个省级白酒评委;许多知名酒企的技术骨干都出自陈兴希的团队;不少茅台镇酒企里的技术和销售人员都曾做过陈兴希的学生。就像当年季克良和茅台成就陈兴希一样,陈兴希和她的团队也将更多的人才推向行业。让陈兴希感到欣喜的是,行业的“后浪们”成长得很快。“新一代人,学历越来越高,虽然他们没有实践经验,但普通工人从‘地板’做起,他们可以从中间开始,因为理论学习已经完成。在实践中,只要他们肯用心学习,将比老一辈的人成长得更快。”陈兴希说。“其实一开始是不想做的,退休了之后本可以睡到自然醒。”陈兴希有时候也会发现,在长时间讲课之后身体有点吃不消,可是她心中总抱着一个念想——“茅台培养了我,这么多年的东西如果退休之后就放弃了,确实太可惜了。”闲不下来的陈兴希,像许多茅台人一样,继续在酱酒行业里发散着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