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个香型、一个模式,共筑河套四十年的崛起与腾飞 中国酒业·荣耀40年
一个人、一个香型、一个模式,共筑河套四十年的崛起与腾飞 | 中国酒业·荣耀40年 2018-06-21 18:01 12,063 微信扫一扫复制链接分享其他张庆义河套酒业淡雅河套文丨酒业家记者 沈佩自古以来,就有着“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奔腾的黄河水百折千回,流至内蒙古腹地,在巴彦淖尔拐了一个弯,造就了河套平原近800万亩丰草肥田,再加上每年3200小时的日光照射,成就了这一地区颗粒饱满的单季好粮。好粮酿好酒,河套酒业诞生于此。1952年,河套酒业正式建厂,一直默默无名,直到1991年张庆义董事长的到来,带领这个边陲小厂多次改革,使它焕发勃勃生机,缔造出了一个“北国酒都”,成为内蒙古大草原上一颗耀眼的明珠。进入河套酒业近30年的时光里,张庆义创造了“三个第一”:全国白酒行业中,河套酒业第一家在北方地区生产出了生态淡雅型风格特点的白酒产品;第一家研发和实施了酿酒智能化、清洁化、标准化生产;第一家自主研发生产发酵型奶酒的企业和国家奶酒标准制定的企业。四十年风雨兼程,河套酒业从改名到改制,发展实现质的飞跃;四十年沧桑巨变,河套酒业由弱到强,书写发展华美篇章;四十年创新腾飞,河套酒业在两代人的努力下,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改名改制,一个人开创一个新局面河套酒业原名并不是这个,一个人的到来,从改名到改制,让它焕然新生。1991年,在和各种机械打了近30年交道后,张庆义调到杭锦后旗制酒厂任厂长,从熟悉的行业到陌生的领域,意味着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但在久经沙场的张庆义看来,酒行业与机械行业相比要单纯得多,没有机械行业复杂,关键是要执着。回忆起当时的心境,张庆义曾说,进入河套之初,那时厂子小,只有3万平方米,弹丸之地,生产的产品是河套酒,厂名是杭锦后旗制酒厂。
上世纪90年代河套酒业生产厂区上任之后,张庆义很快就着手更名工作。当时河套的厂名、地名、酒名各不相同,这样存在很多弊端,比如不利于品牌打造、消费者容易混淆、加大宣传成本,出于品牌建设长远考虑,经过多番商议和探讨决定,把厂名、地名、酒名进行统一,以“河套”为品牌名,改杭锦后旗制酒厂名为“河套酒厂”,达到“借名扬名”的目的。实际上,此举不仅有利于打造河套品牌,更为开发河套酒文化打下基础。一如张庆义所言,让人们在喝酒的时候,领略到河套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方风情。与此同时,对酒厂展开深入调研后,张庆义提出“搞技改、增效益、保质量、拓市场、抓管理、上等级、重科研、创名优”的24字经营方针,到任后的第二个月,4个原酒车间技改工程开工建设,并于11月建成投产,原酒生产能力增加2000吨。如此一来,保证了市场的充足供应,是年,河套酒业利税首次突破1000万元大关。不到一年时间,河套酒业悄然发生着变化,如若把它比喻成一匹马儿,这时的河套酒业还是一匹刚学会走路的马,想要在内蒙古大草原上任意驰骋,仍需不断修炼内功。张庆义深知症结所在,并对症下药,找到突围之路。
1992年,庆祝河套老窖荣获92巴黎国际金奖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以股份制为主的体制改革蔚然成风,张庆义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这次机会的重要性,为此他四处奔波,和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介绍企业情况和希望改制的想法,深入到职工群众中宣讲改制的好处,消除他们的顾虑,并自学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方式。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8月,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这是第一次改革;2001年,企业又进行二次改制,对企业股体结构进行了调整;第三次改革是在2004年,企业实现了完全民营股份制的转变;第四次改革是在2006年,河套酒业进行集团化改组,成立河套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十年时间,四次改革,河套酒业的机制更加灵活,企业自主经营的权利更大,用“脱胎换骨”来形容也不为过。
2008年,半机械化的酿酒生产方式,记录着河套酒业探索酿酒机械化的前进步伐或许和张庆义从事机械行业有关,河套酒业钟情科技创新。在传统固态发酵基础上,河套酒业对白酒生产机械化进行大胆尝试和实践,率先在行内实现了酿酒智能化、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开创了行业白酒机械化生产的新纪元。因而河套酒业被中国酒业协会授予“中国白酒158计划示范企业”称号,标志着河套酒业在白酒酿造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上成为全国标杆企业。2006年河套酒业获得“中国北方第一窖”称号,2012年拥有浓香型原酒机械化生产线48条。此外,利用内蒙古草原的牛奶资源优势,打造百吉纳奶酒,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发酵奶酒生产基地。
2006年,中国北方第一窖建成,全国著名白酒专家团队进行专家窖的入池典礼
2006年,中国酿酒工业协会授予河套王原酒基地“中国北方第一窖”称号从一个寂寂无闻的边陲小酒厂,到如今实现集团多元化运作,在张庆义的带领之下,河套酒业开启发展的新时代。生态淡雅,一个香型成就一个品牌2010年9月13日,对河套酒业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万吨名优酒技改项目投产剪彩仪式隆重举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联合将“中国北方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称号授予巴彦淖尔。这份荣耀背后,是河套人多年努力的结果。因为受制于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中国北方不适宜生产浓香型白酒,很少有企业去触碰这条底线,但河套酒业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0年,中国北方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授牌仪式举行,标志着河套酒业成为中国北方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刚进入河套酒业时,正处于香型转变的关键时期,老一代酿酒人在发酵环节的技术创新引起张庆义的重视。之后,他远赴四川等地,深入考察众多白酒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此行最大的收获是意识到酿造技艺的融合、产品风格的创新是白酒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于是,张庆义顶住压力,在外界都不看好北方生产浓香型白酒的时候,把红泥砖窖发酵的香型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战略,以实现产品风格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河套酒业没有急于求成,这与张庆义的管理理念有着莫大的关系,他始终把产品质量放在管理的第一位。张庆义曾说,做酒就是要沉得住气,要静得下来,品质是企业的命根子。
1998年,以酒界泰斗周恒刚为首的全国著名白酒专家团队指导河套酒业的酿酒技术工作正是在张庆义的坚持下,39度经典河套王推出后,迅速席卷整个内蒙古白酒市场。经权威白酒专家品评后,专家们一致认为,河套王在酿造工艺上以浓为主,以清为辅,浓、清结合,并选用河套地区优质单季好粮,红泥砖窖固态发酵,陶坛长期贮存,融清香型白酒的纯正清雅和浓香型白酒的窖香浓郁为一体,具有“窖香幽雅、绵甜醇厚、谐调甘爽、味净香长”的独特的“生态淡雅型”风格,真正做到了“低而不淡,香而不艳”。一个新的香型由此诞生。熟悉河套酒业历史的人,都把生产浓香型酒视为河套酒业的扭转命运之举,其发展随之迈入新阶段,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北方不能生产浓香型白酒的定论,酒界专家甚至把这视为白酒生产史上的一次革命。时至今日,河套酒业成为内蒙古草原上升起的第一品牌,特别是河套王,这款超级大单品占据内蒙古白酒市场重要地位,在它的带动之下,河套酒业旗下一众品牌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三本管理,一个模式引领一个未来一个企业要想走得更远,过硬的管理必不可少,这一点,张庆义早有准备。2000年,为了不断推进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张庆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多年管理经验,提出“三本管理”模式,即以人为本、目标成本、质量为本。
内蒙古河套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终身荣誉董事长张庆义具体说来,以人为本就是深入推行“以员工为主体,以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为核心,以企业物质利益为基础和民主管理、各种围绕人的管理制度”为保证的“人本管理”;目标成本就是把构成产品成本的各项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车间、生产班组直到个人身上;质量为本就是把“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质量为本思想始终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张庆义主张的这三点,放到现在来看同样重要,足以证明他的远见卓识和管理才能。自提出“三本管理”模式后,河套酒业并没有将其束之高阁,而是落到实处。2003年,河套酒业的工作报告中提到“狠抓‘三本管理’,加强文化建设”,从国有企业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上升到股份制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反映出公司管理理念的变化和提升。2004年,提出“提升‘三本管理’,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工作方向,再次凸显了公司在管理理念上的提升,并在内部管理上推行OEC管理制度、6S管理和日清日结,大规模开展了标准化行为企业的创建,进行了以薪点制为核心内容的薪酬体系改革,表明公司从原来“三本管理”的目标成本管理,上升到进行过程即时控制和标准化、精细化管理阶段。经过多年发展和改进,“三本管理”已成为河套酒业的精髓所在。拿“质量为本”来说,张庆义认为,坚持品牌首先得有高质量作保障,认为不重视质量的发展不是科学的发展,不重视质量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企业。发展至今,河套酒业已成为内蒙古大草原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为此,张庆义亲自担任公司质量委员会主任,制定实施了质量兴企程,把“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思想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同时,从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入手,建立了专抓质量的领导小组,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在各生产环节配备150多名拥有一票否决权的质检人员,坚持层层把关,实行从原辅料进厂到成品出厂一条龙检测,没有质检员的签字不能转入下道工序。三本管理,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是带领河套酒业一步步发展壮大的精神内核,带领河套酒业走得更高更远。近30年时光,张庆义为河套酒业的发展打下牢靠的根基。在张庆义内心,一直有着跨越百亿的梦想,河套人正在为这个梦想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