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三大香型:为何浓香、酱香、清香酒始终是白酒界的主流?
白酒界的四大香型: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内首先确定了四种独立的香型,分别是清香、浓香、酱香和米香型也被称之为国内的老四大香型。1979年在第三届评酒会上,正式开始了以香型为标准来评选名酒,将白酒的香型共分为了清香、浓香、酱香、米香和其他香型五种。依据各香型的营收和市场份额来看,浓香酒占比约为51%;酱香酒占比约为26%;清香酒占比约为15%;兼香酒占比约为5%,排在十二种香型的前四名,也被称之为现在的“四大香型”。在今年双十一,线上购物的白酒类中,浓香依旧是老大,占比63%,酱香15%,清香13%,从这方面看三大香型仍然是主流。无论是按照确定时间久远,还是从市场占有率上来看,浓香、酱香、清香都是白酒界的三大香型。如果国内只能有三种香型,那么这三种香型一定是清香、浓香和酱香型。米香酒虽然确立的时间早,但是目前大多分布在两广地区,以中低端为主,知名度和营收总额并不高。兼香酒风格复杂多样且较散装,没有绝对的龙头企业。而且兼香酒大多都是浓香和酱香酒的混合,并不是绝对独立于老四大香型之外的香型。清香、浓香和酱香型白酒是我国白酒界占比最大的三大香型,占了国内白酒市场的90%左右的份额。三个时代的更替:纵观建国后白酒发展的几十年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时代。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是以清香型为主导的大清香时代;八十年代中期到2015年左右是以浓香型为主导的浓香型时代;2015年之后,是酱香型白酒快速崛起的时代。八十年代之前,国内粮食紧缺,国家也拿不出多余的粮食去酿酒。所以在八十年代之前,白酒是一个产量为王的时代。清香酒采用地缸发酵,出酒率高、发酵周期短、储酒时间短、资金周转快,最重要的是节省粮食。所以在八十年代之前清香酒盛极一时,好多大型酒企都是靠着清香酒发家,清香酒占比一度高达70%。像汾酒、黄鹤楼、老白干等都是著名的清香酒,就连洋河最开始都是生产清香酒的,汾酒也是国内第一个产量破万的酒企。八十年代是清香时代向浓香时代过渡的时期,随着国内“大包干”的兴起,国内的粮食连年丰收,这时清香酒的优势开始丧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不再仅仅满足于只能喝到酒,这时口感更加馥郁浓香酒开始崛起。八十年代末白酒界就已经进入了大浓香时代,在1989年评酒会上评出了十七大名酒,光浓香酒就占了九席。1994年五粮液超越汾酒,成为中国白酒界的大王,此后的十余年浓香酒的市场占有率不断增长。最鼎盛时期,国内白酒销售额前十浓香酒占据八席,市场占比超过了70%。2005年之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喝好酒、稀缺性的酒要求更加严格,于是酱香酒开始逐渐发展。2013年贵州茅台营业额超越五粮液,正式成为中国白酒界的老大哥,自2015年之后国内逐渐掀起了一股酱香热。所以业内有一些人将2015年为“大酱香时代”的开端,目前酱香酒的市场占比已经超过了清香酒,但是与浓香酒还有很大的差距。至于以后酱香酒的市场份额能否超越浓香酒,我感觉很悬。毕竟酱香酒的产量太低,而且分布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人们一般只对赤水河地区的酱酒有着很高的认可度。最有意思的是,清香、浓香和酱香酒的领头羊分别是汾酒、五粮液和茅台,而他们就是上述三个白酒时代的领导者。他们也是中国白酒界的三任白酒老大,时至今日这三种酒在国内仍然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其他香型与三大香型的关系:为什么三大香型会有这么强的影响力,第一方面就是市场占有率高,其中浓香酒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而清香和酱香的市场占有率也在扩大。第二就是分布广,其中浓香酒遍布全国各个省市;而清香酒也分布在国内的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酱香酒也在国内半数省份有分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内的其他香型均是从这四种香中混合、借鉴或是分离出来的。但是其他香型借鉴、混合最多的就是清香、酱香和浓香酒。时至今日受到国家承认的白酒香型共有十二种,但是清香、浓香和酱香型白酒始终是白酒市场占比最大的三种香型。其中兼香型大部分是浓、酱复合的香型;馥郁香型是浓、酱、清三者复合的香型,具有中清前浓后酱的特点;芝麻香型是浓酱清三者的混合,并且带有炒芝麻的香气;凤香型是浓、清两种香型的复合香型;现在的董香型从香气上更接近于浓香酒,但是带有淡淡的药香。而老白干香型、豉香型分别是从清香和米香中分离出来的。最突出的是特香,采用浓香的泥窖、类似酱香的红褚条石和清香的高温大曲发酵,而且采用和米香酒原料相同的大米。清香、浓香和酱香都有各自的优点,清香酒出酒率高、成本较低,所以有很多价格亲民的口粮酒;浓香酒分布最广泛,产量大,而且产品价格布局最为全民;而酱香酒出酒率低、窖藏时间长,能够满足人们喝稀缺酒的喜好,更容易冲击高端酒。未来三大香型仍然是主宰中国白酒界的主流香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