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葡萄酒如何争霸天下?王德惠:必须做好5件事,最后一件最重要!丨洞见
中国葡萄酒如何争霸天下?王德惠:必须做好5件事,最后一件最重要!丨洞见 2022-05-04 17:52 12,028 微信扫一扫复制链接分享葡萄酒与烈酒葡萄酒在上篇文章《中国葡萄酒的现状分析和新秩序演变》中,有些人私信,希望我谈谈国产酒的发展。今天,为大家分析一下。由于日常工作忙,更新时间长,敬请理解。一则数据: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相较3月末累计贬值2433个基点,贬值幅度为3.8%,离岸人民币兑美元跌破6.59关口,4月最终收盘为6.6415。这一跌幅刷新了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的最大的单月跌幅。贬值意味着会加大进口商品的成本,有利于出口。这种波动对做进口的企业要特别留意了。另一组数据:2020年中国葡萄酒产量为41.33万千升、总销售收入为100.21亿元。2021年的总产量为26.08万千升、总销售收入为90.27亿元。已经连续9年下滑。2020年中国瓶装葡萄酒进口量为31.2万千升、总进口额为105.1亿元。2021年瓶装酒进口量为28.64万千升、进口额为92.7亿元。连续4年下滑。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瓶装葡萄酒进口量为5.6万千升,同比2021年下降24%,散装酒进口同比下降16%。2021年,张裕营收39.53亿元,同比增长16.42%;净利润为5亿元,同比增长6.21%。其中,葡萄酒营收28.34亿元,白兰地营收10.36亿元。国内营收34.22亿元,国外营收为5.31亿元。2020年,美国葡萄酒市场销售额为673亿美元。2021年增长了16.8%,达到784亿美元。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消费场所的转变,由卖场消费更多转向了餐厅和酒吧。总的来说,国际局势复杂,疫情的影响会不断反复,俄乌战争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但形势正在趋于明朗。美国会加大对中国的遏制,中国的外围关系会很不稳定,新冷战日益临近,中国出台建设全国大市场也是希望促进国内平稳和增加外商投资的信心。接下来,中国会加大中西部的基础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加大刺激内需,对冲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越是在这种看似消费低迷、局势不利的情况下,越是国产葡萄酒崛起的战略好时机。多年来,国产酒一直被进口酒压制。如果不是国际局势紧张和疫情的影响,进口酒的占比还会上升。从2017年中美贸易战以来,国产酒便迎来了发展良机。而疫情的爆发,国际局势的持续动荡,包括汇率、关税、成本上升等问题,对进口酒的影响都非常大。但是,这种战略机遇,单靠个体企业是不好把握的。企业要活,就必须按照活的方法去应对。但是,产区政府不一样,政府的职责是盘活产业,并面对未来推动构建供应链竞争优势,从而让产区种植农和企业能活下去、活得久。由于葡萄酒板块小,对政府的税收贡献少,有的地方,政府还要补贴,产生不了可见的短期业绩,远不如种植其他农作物、搞基建有更明显的体现。有的产区,有独特的政治背景,市场化程度又不够,所以,真正的考验的是产区政府的决心、力度和能力。一个国家强大的标志是什么?在很多人眼中,中国强大的标志是高端芯片,是半导体研发,是探测火星的祝融号,是载人登月,是5G,是人工智能,是运20,是C919,是歼20,是航母,是鹰击21,是GDP增长等,这些都让我们热血沸腾。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7年,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2015年,中国制造业总值已经是美日德的总和。中国是世界上工业体系最健全的国家。在世界500强榜单中,中国工业领域企业有73家,中国已培育出4万多家“专精特新”企业、4700多家“小巨人”企业和近6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已经称得上是世界强国。不过,换个角度,对普通的老百姓来说,他们更关注“衣食住行”的身边事。随便列举一下:德国的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西门子、麦德龙;法国的欧莱雅、兰蔻、迪奥、爱马仕、香奈儿、人头马、拉菲、依云、LV;瑞士的雀巢、劳力士、欧米茄;意大利的古琦、阿玛尼、法拉利、普拉达;美国的微软、苹果、戴尔、耐克、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百威、宝洁、星巴克、沃尔玛等一堆品牌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是一个国家强大的两个车轮,但真正强大的内核是文化输出。它可以通过很多方面来体现,例如影视文学作品、媒体宣传等。其中,拥有知名的消费品品牌也是重要的表现。消费者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从这点上说,不存在谁优谁劣。但是,站在国家和民族的角度,就事关重大了。再来看一组数据哈尔滨啤酒早在2004年就成为比利时百威英博的旗下品牌。1994年,联合利华控股上海牙膏厂,中华牌牙膏被其无期限租用。上海太太乐1998年被雀巢控股80%。南孚电池曾是中国电池老大,2003年被美国吉列公司收购(2015年重回中方资本手中)美加净被美国庄臣公司收购;熊猫被美国宝洁收购;乐百氏被法国的达能控股;小护士、羽西隶属于法国欧莱雅;苏泊尔被法国SEB控股;白加黑被德国拜尔收购;双汇被美国高盛绑架和操纵;大宝2008年被美国强生收购;徐福记2011年被雀巢控股。2011年,被誉为中华第一股的小肥羊火锅,在自己的骚操作下,引狼入室,被肯德基的母公司美国百胜集团控股;我们一直认为是中国“国家厨房品牌”的金龙鱼,却是地地道道的新加坡企业。即便是国产啤酒的老大青岛啤酒,日本朝日集团也占股19.99%,为其第二大股东。华润旗下的雪花啤酒,其第二大股东是南非SABMiller,占股高达49%。而水井坊集团也是英国帝亚吉欧全资拥有的外商独资企业。功能性商品的核心在于“功能”。但是,对非功能性商品来说,例如葡萄酒,品牌的影响力至关重要。这里说的品牌不局限于产品品牌,也包括国家品牌、产区品牌、品类品牌。面对如此格局,对国产葡萄酒来说,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五件大事,一定会成效显著。前四点我简单说下,第五点我认为最重要。第一、品质升级与监管国产酒的品质已经越来越好了。现在所谓的“造假”多是“新瓶装旧酒”,或者用国外的酒灌在中国的瓶子里。比较典型和普遍的有两种:一是假冒知名品牌;二是在国内灌装却打着“原瓶进口”。产区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性。回首当年,国产酒因为几次造假被中央台曝光,几个造假产区的形象也一落千丈,对国产酒的形象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产区一定加强监管,防止“暴雷”。产区政府要出台品质管理条例和监管办法。最重要的就是三点:一是定规矩;二是不定期抽查;三是严格处罚。有关品质监管可以作为营销手段,让消费者参与,这样也能增强消费好感。每个产区都可以公开“品质监管投诉电话”,一旦发现,及时处理。这样,即便未来有造假现象,也不会“殃及鱼池”。另外,产品品质的表现有很多构成要素。企业不要“孤芳自赏”,觉得自己的品质了不得。品质好却卖不出去的产品很多,有的人很有才华,就是发展不起来。衡量产品好坏的标准,除了常规的理化指标外,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对标。目前市场,有一个现实的问题:进口酒先入为主,这是要命的。所以,中国企业要做好两件事:一是保持自己的主体风格,形成自己的特色;二是要有意识的把对标找出来,把卖得好的产品找出来,做的比它还好。虽然说,葡萄酒的好坏没有明确的标准,但是,毕竟市场有大面的认知和接受度,例如口感。对产品价格,那是定位和市场化要解决的。但是,品质和行为必须要通过定规矩来得到约束。从长期看,我们要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但并不影响我们要迎合市场,从而再引领市场。中国不缺产区、有种植酿酒葡萄的优秀环境,葡萄酒也不是高科技产品,都能搞得了。葡萄酒这种东西,我喝了20多年了,复杂吗?如果一定要说复杂,一定是人复杂。第二、大力普及品质是可比较的,但是,品牌怎么比?即便你的品质不输给茅台,但是,想达到茅台的品牌效应,就不是说说就可以的。而消费品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品牌价值,是核心资产。产品属于工厂,而品牌属于消费者。产品可以生产,但品牌只能打造。产品可以死掉,但品牌未必,除非品类死掉了。但是,品牌打造不是每家企业都擅长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更主张的是:加大力度推动消费普及。这一点,更应该是产区政府来做。国产葡萄酒要想流行起来,就要快速让中国消费者接触并喝上国产葡萄酒。产区政府带头,多搞活动,价格也不能都高高在上。当然,如果你的酒庄定位是高端,那么,玩法不同,我今天所说的是针对整个行业而言。把价格打到什么程度?这要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找出市场卖的最多的产品,研究消费群,找到对标价格。很多企业说,我的产品成本高,做不到。但是,你的产品终端价格不是由你的成本决定的。对个体企业来说,由于定位不同,会有不同的策略。但从整个行业来说,情况是不一样的。而且,是酒庄酒还是工厂酒,对现今的消费者来说,还没重视到那个程度。智利葡萄酒用超高性价比打开了美国和中国市场,获取了影响力,再不断推动酒庄和高端品牌。其实,说白了,就是产品挺好,价格便宜。这一点,葡萄酒企业要好好研究小米的策略。有人认为,现在的时代不是打价格战的时代,要靠品质取胜,靠品牌取胜。靠品质就能取胜那是“功能型商品的特点”,例如药品,能治病,不用打广告也可以。中国产区政府要发动中国市场新一轮的葡萄酒普及风暴。把消费者的口感抓住,让其产生口感记忆。中国每年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酒。2021年中国进口原酒1.4亿升。中国为什么进口国外的原酒?性价比高呗。为什么千里迢迢运过来的酒,竟然还比咱们自己国内的性价比高?难道国外的种植成本和加工成本要比中国低很多吗?还是因为国外有农业补贴,咱们没有?如果中国想做,就一定能够做到。当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一边是国内产区大量的原酒积压,另一边是很多企业还要大量进口原酒。任何企业都不要死抱着高端不下来,可以多品牌、多元化操作。确切地说,我们必须先迎合市场,再引领市场。产区政府可以成立国有企业,推出公共品牌。公共品牌的存在,不是为了和产区其他品牌形成竞争关系,相反,要通过产区政府的全力推动,完成国产葡萄酒普及的阶段性使命,之后再进行股份化、资本化运作。中国加入WTO,融入全球产业链,如果不是因为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便宜,加上出让大量的利益,以及庞大的市场需求,说白了,不让国外的企业赚到钱,怎么能换回今天的成就?中国今天走向高端制造、科技创新,不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吗?大家不要误解,我说的普及,并不是采取破坏式的方式,自毁形象。相反,我想说的是:国产葡萄酒必须通过以超高品价比的竞争策略,抢占进口酒的份额,全面对中国消费者进行扫盲,实现真正的普及,在此过程中,自然也会有中高端的国产品牌获得发展。第三、新酒商合作渠道依然掌握在很多酒商手中。不管线上销售如何火,传统酒商的作用依然强大。而且,中国地域广阔,饮酒习惯和文化不同,酒商也最了解当地的消费情况,是当地消费的“风向标”。如今,很多酒商正处于迷茫期。白酒看似火爆,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消费争夺。酱酒已经从“下半场”进入到“加时赛”阶段,大量的产品积压在渠道,品牌竞争向头部靠拢。做进口酒的企业,日子也不好过。这个时候,很多酒商在观望,有的酒商会收缩,有的酒商就会加码国产酒,进行试水。产区和企业,要抓住这样的机会,吸引酒商特别是大酒商合作。各种形式都可以,在酒商从进口转向国产的战略期,要抓住时机,给他们更多的优惠和扶持,特别是其中部分代表性的酒商,往往对当地的其他酒商都是有影响的,市场需要“势能”。第四、资本整合中国葡萄酒的真正发展,要考虑如何进行“资本化”运作。资本化的表现有三点:一是具有大资本的集团诞生;二是业外资本的入局;三是资源的整合与裂变,包括品牌的输出。中国缺少类似像帝亚吉欧、保乐力加、百加得、美国嘉露、星座、葡萄酒集团、法国卡思黛乐、澳大利亚富士达、富邑、誉嘉、智利的甘露、西班牙FSA等资本集团。即便是加工型企业,也一样需要诞生类似法国的伯纳德、澳大利亚的沙普等企业。有关资本的问题,不在今天的探讨之列。我今天最想重点说的,就是第五件事,掌控消费话语权。消费品的成长有四个要素最关键:文化基因、国家背书、时间沉淀和消费话语权。世界级消费品牌的成长都和这四点有关。你会认为阿富汗人民的生活很有品位吗?你会认为冈比亚能生产一款很有面子的汽车吗?很多世界级品牌至少都是几十年、上百年的历史。葡萄酒也是如此,奔富诞生于1844年,张裕诞生于1892年,拉菲创园于1354年,即便像美国的酒庄普遍历史较短,也都有几十年的历史,例如啸鹰1986年、鹿跃创园于1970年等等。有些东西,无法逃脱时间的定规。在我的理解体系中,话语权包括了很多方面。重点的是两点:一是文化渗透;二是行为定义。我先说明一下文化渗透,这个问题已经超越了今天的话题。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字是影响价值观非常重要的东西。它在文明的传承和延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微软为什么牛?因为它是电脑的操作系统。没有这个系统,电脑就没法操作,各种功能就没法体现。而“语言和文字”便是一个民族的底层操作系统。你对世界的理解都和这个有关,如果这个系统出了漏洞,就会有病毒入侵。所以,消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就是消灭他的文字、他的语言。古印度文明的消逝和英语成为印度官方语言就密切相关。印度1757年开始沦为英殖民地。1600年,英国建立了东印度公司。历经几百年之后的印度人,早已被英语洗脑了。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中日耳曼语族下的西日耳曼语支,起源于欧洲西部。在全球化1.0时代,英国最后通过英西战争、英荷战争打败了西班牙和荷兰,成为当时的灯塔国,英语伴随着殖民在全球普及。北美大地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但是,美国对其大肆屠杀,印第安人口从15世纪末的500万骤减至20世纪初的25万。早期的美国人主要是从欧洲移民而来,大部分都是社会底层。所以,美式英语很通俗,英式英语很绅士。美国随着成为世界霸主,美式英语在全球普及。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希望融入世界。1984年,教育部把英语列为高考的必考科目,从此,中国的年轻学子们,用一生最宝贵的年华,花大量的时间来学习英语。我们看着宣扬美国拯救人类的大片,喝着美国的饮料,开着德国的汽车,穿着意大利的服装,用着法国的香水,带着瑞士的手表,品着雀巢咖啡,在沃尔玛中购物,结果可想而知。强者定规矩。一旦规矩是你的定的,你就是标准。否则,这不是我的问题,而是你的问题。你觉得可乐不好喝?那是你的口味有问题;你觉得西装不如唐装?那是你不够国际化;你觉得人头马不好?那是你没到那个层次;你觉得星巴克也没啥好的?那是你没品味;你觉得国产车好?那是你买不起BBA;你认为农夫山泉比依云好?那是你档次不够;你认为国产鞋比耐克好?那是你不够时尚……进口酒呢?历史悠久,品质好,名牌多,名庄多、大师多,故事多。我曾经在多个喝酒的场合,碰到一些品酒老师,对国外葡萄酒如数家珍,但是,没到过宁夏,没去过新疆…当你的舌头已经品尝了无数国外酒,你懂得拉菲、康帝、啸鹰、葛兰许的奢侈,你说着外语,听着国外葡萄酒的故事,感受着它的颜色和香气,结果是什么?这一点,我们不能责备和苛求任何人,必须从自身找原因。媒体上,我们不断告诉消费者,葡萄酒是舶来品。我们还要告诉全世界:我们是东方的波尔多,无形中就在告诉消费者:波尔多才是最好的。从业者都能背出这首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培训班,用着国外的教材,品鉴着国外的酒,讲述国外产区的历史人文,述说着各种特点,让消费者感受着国外酒的美好和惬意,恨不得马上就去体验。国外葡萄酒定义了什么高端,什么是好酒,什么是标准,怎么品酒,怎样配餐。当然,这本身有科学的一面,也有传承的一面,这些,我们都认。但是,你想过没有,如果我们的葡萄酒都在别人的定义中活着,在别人的话语体系下运作,我们永远只能追赶,它永远都是你的老师,顾客心智就很难改变。如果你说我们的时间不够,但是美国鹿跃成立于1970年,用1971年份的酒,参加1976年的巴黎评判,不也获得了第一名吗?虽然,需要时间,但我们总归不能等到20年之后再来“华山论剑”吧?消费品要依赖国家的强大。我们已经开始有自信,我们对世界、对西方已经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我们不再盲目崇拜。西方国家特别是美英,非常善于话语权的控制。你看到的往往是想让你看到的。由于信息不对称,大部分人是没有独立的判断能力的。而很多国际媒体都是控制在主流的资本手中,而一些国家的政府也是在资本财团的控制下。从品牌角度来看,很多品牌不断在宣传社会性的消费主张,并且通过各种舆论进行消费洗脑,有些行为甚至是国家行为。改革开放之后,香港成为大陆的消费榜样。当时,富豪阶层的标配是喝人头马,现在的广东市场,之所以白兰地销量占了中国市场的50%以上,就和消费引导的习惯有关。功能性强的商品,就会更快地被接受。当然,我们承认功能性商品之间的技术差距。直到今天,我们在很多技术环节上,的确也还存在差距。苹果iPhone3手机在2009年正式进入中国,迅速风靡,当不断出现为了买苹果而去卖肾的新闻时,你是什么感受?为什么中国用筷子、西方用刀叉?很多外国人在中国生活久了,一旦爱上中国饮食,就会对中国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就会产生文化认同。单纯从葡萄酒的爱好者角度,我们热爱全世界的各具特色的葡萄酒。但是,我再次强调,消费是有国界的。很多人都会有一个观点:对消费者而言,谁的东西好我就消费谁。但是,不要忘记,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充满意识形态的世界。中国的空间站明年就建成了,操作系统的界面用的都是中文。中国欢迎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申请进入,但是,请学习中文。为此,美国多次谴责中国,要求中国用英文。我们已经和17个国家签署了协议,对傲慢的美国,对不起,我们拒绝了。今年年初举办的北京冬奥会,在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基础上,体现了更多的中国文化和元素。例如24节气,例如用汉字笔画作为排序标准。这是中国的文化自信,更是中国真正强大的体现。强大的国家就是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结合。你如果不能给别人美好的向往,就无法输出意识形态。一个贫穷的国家,即便象朝鲜拥有核武器,最多就是为了保护自己,让别人忌惮。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识形态可以输出。例如俄罗斯即便军事实力很强,但是经济达不到强大,所以,也很难输出软实力。日本、韩国一直觉得自己很牛,但内心很虚,因为只能寄生。军事实力不够,软实力输出就会受限。而且,他们的软实力很多是寄生于中国文化,因此,总想着要“正本清源”。国产葡萄酒怎么提高话语权?1、大力弘扬中国葡萄酒文化乒乓球是英国人发明的,但中国是霸主。足球是中国人发明的,但中国男足一塌糊涂。是不是你发明的已没那么重要。葡萄酒在欧洲最早也不是从法国开始的。中国葡萄酒文化是深厚的。只不过,中国是农业大国,历史上战争频繁。欧洲种植水稻的地方很少,大部分地方种的是小麦,而且缺乏大的连片,所以,欧洲人喜欢吃面,但赶上饥荒年代,粮食还不够吃。倒是很适合种植葡萄,葡萄喜欢贫瘠的土壤。发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希波战争,一个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促进了东西方融合。后来,欧亚贸易受到阿拉伯等帝国的影响。为了促进贸易,不得不开辟新航线,于是,开始了大航海运动。当然,后来因为蒙古大军,催化并瓦解了阿拉伯帝国,贸易才开始恢复。中国的葡萄酒历史悠久,只不过,种植面积少,这和当时的生活形态有关。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河流文明、海洋文明。中国是典型的农耕文明,而欧洲更多的是海洋文明。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海洋文明更多的是依靠“掠夺”。英国最为典型,通过大航海,在全球把殖民地的资源运回英国进行加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在英国出现?有了资源,有了钱,就会有人,社会的发展就会更快,美国也是如此。人类有意识地酿造葡萄酒是在新石器时期。最早葡萄酒生产的证据出现在中国(公元前7000年前)、格鲁吉亚(约公元前6000年),伊朗(约公元前5000年),希腊(约公元前4500年)和亚美尼亚(约公元前4100年)等地考古遗址中。在2001年的考古工作中,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7000年)浮选出了葡萄的种子。中美科学家在对贾湖遗址的16件陶器进行研究的结果得出,这是葡萄用于酿酒的中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考古证据。我们要善于利用媒体做好宣传工作,要更大限度地把大量的品酒老师邀请到产区,聘请更多的人做产区顾问,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特别是酒商做产区的推广大使,我们要迅速开发中国的葡萄酒课程,要通过免费培训不断的宣传中国葡萄酒文化并强化消费认知和文化认同。我们也有自己的葡萄酒学院,每年也都搞很多活动,有些产区也开发出了自己的课程,这都是好事,但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还要更专业,还要做的更多更好。美国有个文化中心,在全球搞了200多个。多年之前,美国就很注重文化渗透。1959年,美国就已经陆续在海外64个国家设立了158个图书馆和文化中心。1964年,美国图书输出量就超过了英国,成为世界上输出图书最多的国家。在葡萄酒方面,著名的《杯酒人生》电影,2004年上映,获得了奥斯卡奖。《云中漫步》《酒业风云》《秋天的故事》《浓情酒乡》《美好的一年》等等。日本创造的《神之水滴》漫画,已经发行超过千万册,成为葡萄酒爱好者心中的盛典。相反,有部分中国产区,包括部分酒企酒庄,连一个像样的宣传片都没有,何谈话语权?我们不善于讲故事,也感受不到对土地的情怀。2、请进来与走出去葡萄酒的体验相比其他商品,具有天然的优势。而国产酒体验相比国外酒,也具有极大的便利性,特别是疫情影响下。凡是体验过的东西,都会记忆深刻,只要消费者到过你的酒庄,看过你的葡萄园,就会出现“好感认同”,进而出现“品质认同”。很多产区本身或者周边都是具有旅游资源,这可以提升消费者兴趣。因此,各级产区要委托或者增加一个部门来主管这件事,要制定一整套的服务内容和流程。面对不同的群体,要有针对性的策略。例如,我和宁夏红寺堡产区政府在合作,从产区公共品牌-红漠的打造,到红寺堡产区整体的规划建议,以及每年一度的红寺堡论坛—中国葡萄酒酒商大会,都是针对上述这种考量而来的。走出去,有很多方法,可以加入一些组织的巡展活动,也可以联合各地的协会组织自己搞。这种活动的规模可大可小,但要频繁,要注重热度。每年的糖酒会,不要只是看到招商效果,要看到影响力和文化传播,要造成市场风向的新形势,形成新潮流。一年下来,如果一个产区能够在全国各地搞数百场活动,会是什么效果?中国大大小小的产区很多,如果每年都有很多产区在各地举办各种活动,中国葡萄酒能不火吗?3、善于利用线上做宣传很多产区都不太懂得如何利用媒体、利用线上做宣传。中国现在线上媒体这么发达,有太多的文章可做,相比较进口酒来说,更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每个产区都要安排专门的部门负责线上宣传。一方面是利用业内外媒体平台;二是自己直接搞,不要怕麻烦。抖音、西瓜视频、YouTube、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等,还有很多。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系统宣传,要重视这件事,要保证每个月、每周都有新闻和采访,传播观点、传递价值主张。当然,别玩虚的,对那些依靠刷阅读率的媒体就不要考虑了。同时,咱们是细水长流,不是一锥子买卖。所以,重大的事情可以适当花些钱利用其他媒体宣传报道,平时可以自己做。现在是自媒体时代,每个产区都应该有自己的自媒体平台,这是要花点钱来搞的,也可以委托给第三方公司,或者找一些能写会搞传播的人来操作。总之,这是有必要的。4、配合酒商,和消费者互动这一点不多说,一旦和酒商合作,不要放手不管了,要把酒商的资源充分释放出来,推动酒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还可以利用数字化进行消费粘性的模式构建。当然,话语权运作本身是有章法的,不是搞搞形式就可以的。例如,每次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有主题的,要讲故事的,要注意后续的跟进的。越说越多,就此打住吧。总书记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看到中国葡萄种植农的艰辛,看着很多庄主、企业主对葡萄酒事业的坚守,我们一起努力,让中国葡萄酒尽快的流行起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上述建议,不足之处,敬请见谅,一家之言,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