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罗曼尼·康帝干白”屡刷屏,葡萄酒市场乱象谁之过?丨独家
“烟台罗曼尼·康帝干白”屡刷屏,葡萄酒市场乱象谁之过?丨独家 2018-11-14 10:18 12,071 微信扫一扫复制链接分享其他文丨酒业家团队11月11日,一瓶68000元的罗曼尼·康帝蒙哈榭园干白夺得京东酒业双十一葡萄酒单品售价头魁。几天前,一瓶“罗曼尼·康帝2007特选级干白葡萄酒”的照片也在朋友圈“火”了,其酒标赫然标注“烟台罗曼尼康帝酒庄有限公司”。事实上,类似的照片隔段时间便现身朋友圈,大家纷纷配文分享“品鉴”感受:“Enjoy”“杀幼啊,开瓶太早了,可惜啊”......
屡遭调侃,因为太“不走心”。被誉为酒王的罗曼尼·康帝(Domaine de la Romanee-Conti Romanee-Conti)品质出众,价格高昂,前不久,一瓶1945年的罗曼尼·康帝在苏富比纽约拍卖会上拍出了386万人民币的高价。虽然罗曼尼·康帝酒庄也酿造干白,作为一瓶法国勃艮第酒,其正标不可能出现中文,更不可能采用波尔多瓶。酒业家记者查询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发现,烟台罗曼尼康帝酒庄有限公司为烟台罗曼尼康帝酒业有限公司的曾用名。目前,“烟台罗曼尼康帝酒业有限公司”已处于注销状态。通过进一步查询,记者发现烟台罗曼尼康帝酒业有限公司的的法定代表人,也是福建省龙王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的监事,而该公司是“罗曼尼·康帝”的原商标注册人,且2007年就已经开始抢注该商标。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此前葡萄酒巨头奔富与奔富酒园的商标之战。除了商标之争,葡萄酒市场擦边球、山寨等乱象频出,酒业家此前曾转载《一瓶葡萄酒成本不到8元,擦边球“进口酒”猖獗,“烟台灌装”让谁蒙羞?》一文,引发热议。手段多、成本低、数量大2016年6月,法国国家产品原产地与质量管理局(简称“法国原产地局”)针对福建省龙王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在第33类“其他含酒精的饮料(除啤酒外)”申请注册第9037930号“罗曼尼·康帝”等商标,委托第三方向商标局提出了连续三年不使用撤销申请,最终法国原产地局以使用证据不足成功撤销龙王进出口贸易公司注册的同名商标。酒业家记者发现,目前,该商标所有人为“吴丽萍”,状态为“有效注册”,且于今年3月份又递交了新的申请。抢注商标的行为在葡萄酒行业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此前酒业家曾报道“奔富”商标乱战。就此,酒业家记者采访了深圳市智德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德惠,他表示抢注商标的行为更多的应该引起品牌所属公司自身的重视,如今葡萄酒的市场相比几年前已经规范了很多。除了抢注商标之外,在葡萄酒行业低价OEM、假酒、以次充好等现象也诸见报端。THE DRINKBUSINESS曾报道,“那些国内的分销商和酒商为了适应国内消费者的偏好,自己从国外进口散装酒,然后自己设计酒标并装瓶。由于这些酒的售价非常低,因此获得了一个绰号‘1欧酒’!”有一些商家打着进口散装酒的名义,用劣质的酒液冒充高品质的知名葡萄酒品牌。例如有犯罪团伙低价购置劣质酒为原料,订制包装箱、瓶塞、防伪标识、商标等,加工成澳大利亚奔富Penfolds、法国拉菲等。由于品牌知名度高,奔富Penfolds、拉菲(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罗曼尼·康帝等名酒成为重灾区。今年3月份,郑州就成功打掉了一个生产假冒奔富Penfolds的团伙,涉案金额达1800余万元。更有甚者,巧妙利用法律空隙。有的酒商从法国采购低价的酒液,然后在公海灌装成拉菲。他们在法国注册贸易公司,以法国公司的名义为这批假拉菲开具出口单据。到达国内口岸后,即向海关申报进口,由于手续齐全、酒也符合国家安全标准,交税后海关便会放行,这样一来就变成了货真价实的进口酒。和国内灌装的假拉菲相比,多了一套真实有效的进口检验合格,允许销售证明(即报关单和检疫证书)。王德惠认为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假酒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酒的商标是假的,公司本身没有注册商标,盗用别人的知识产权;第二类是产品是假的,比如以次充好甚至酒液本身并不是百分百的葡萄酿造等行为;第三类的假很难区分,例如将国外的原酒装进国产葡萄酒的瓶子,最后对外宣传是国产酒。小型经销商、消费群体缺乏辨别能力某进口酒经销商曾向酒业家记者透露,因为自己长期做意大利酒,第一次接触澳洲酒的时候,就经手了一批假奔富Penfolds。尽管大家一直在强调消费升级,但底层消费群体接触到的仍然是大量低价贴牌、山寨、擦边球产品甚至假酒。王德惠表示,“消费者本身不成熟,大量入门级消费者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葡萄酒本身的特性导致产品也很难辨别,葡萄品种很多,酒种很多,产地也很多,口感很个性化,不同企业、不同酿造工艺都会有所差别。”在不同的产酒国甚至地区,有不同的分级体系,对不同的品种甚至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波尔多是多品种混酿,而勃艮第不可能出现赤霞珠。由于葡萄酒经销商、进口商的门槛不高,不仅很多消费者,一些小型经销商也并不具有产品辨识能力。卖酒的不懂真假,到了消费者那里更是一头雾水。甚至有经销商曾经咨询一瓶2009年的葡萄酒,葡萄的采摘年份是哪一年。但有甚者造假水平十分高超,连专业人士也难以分辨。1998年,印尼华裔鲁迪-古尼旺(Rudy Kurniawan)凭借自己敏锐的味觉,将酒液进行调配装到自己已经喝完的空瓶中,并在拍卖会上拍得高价。直到亿万富翁比尔-科茨请人鉴定自己的藏品,在一瓶1858年份的酒标上发现了埃尔默胶水,鲁迪的罪行才公之于众。酒液优劣难以检验,法律监管力度不够一方面是商家处心积虑、花样层出的造假手段,一方面是国内葡萄酒消费人群的鉴别能力并没有随着这几年进口葡萄酒的快速涌入而提升,导致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酒业家记者了解到,对于权威机构来说,只能鉴别实物的真假,即鉴别是不是葡萄汁酿造的葡萄酒。王德惠也表示,虽然也有一些国家检验检疫中心及相关部门,但整体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市场化职能。而对于市场上擦边球、傍大牌等行为,王德惠向酒业家记者表示,运作品牌不是一天两天,对很多企业来说,走品牌的路很漫长,但仿冒、擦边球的时间成本低、运营成本低,而国内的处罚措施不完善甚至没有,因此很多人就愿意冒险。职能部门要从法律层面对假酒、仿冒、擦边球等产品进行定义,才能处罚。商家手段多样、成本低,消费者认识不足,法律法规不完善,滋生了这样一片“沃土”。值得欣喜的是,利于行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出台,相关企业、协会也拟定了相关措施。随着法律法规的健全、消费者识别能力的提高,假冒、伪劣、山寨等产品会逐渐减少。不过,想要彻底实现市场的规范化,仍是路漫漫其修远兮。